12月的到來,意味著空乘務系第二期業余黨校的學習已經進入尾聲🍔。黨校講座雖然讓同學們對黨的知識有了初步了解🧑🏻🦰,但對黨的精神的深入領會還要在今後的每一天中堅持不懈的踐行。對黨員的權利義務以及黨章進行過系統理論學習的黨校學員們,在霜降節氣帶來的寒冷中毅然走出溫暖的教室🏄,在上海這座歷史和現代並存的城市裏,開啟了參觀紅色基地的社會實踐活動。

第一小組前往參觀中共二大會址☮️。走進老成都北路7弄20號這座石庫門裏弄的“二大”紀念館📿,感到這座上海典型的建築莊重大氣,巧中見精。凝重的歷史感湧上學員們的心頭。這幢始建於1915年的石庫門樓房是當時中央局宣傳主任李達的寓所。歷史上的1922年7月16日到23日,二大會議在此召開🤹🏼♀️,並在此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大會言》、《中國共產黨章程》以及《關於“世界大勢與中國共產黨”的議決案》、關於“民主聯合戰線”的議決案》等9項決議案。進入大廳後,一排大字映入眼簾↘️,是耳熟能詳的口號“中國共產黨萬歲”💪。在這莊嚴聖神的大廳中👹,鮮艷的黨旗前有團體在這裏舉行入黨宣誓儀式,在一旁的學員們深受教育,希望有朝一日也能站在這裏光榮得宣誓著。第一展廳分為“開創與探索”、“旗幟與道路”兩個展區。第二展廳即“實踐與發展”展區,展現了二大召開後工人、農民運動日益發展,黨的理論宣傳工作進一步加強,黨醞釀和推動國共合作的相關史實。通過這些參觀,同學們領略了當年共產黨人建黨的艱辛與危險,體會到如今取得的成果是多麽的來之不易。而珍貴的影像,圖文,實物資料更是讓人目不暇接。已泛黃的“共產黨宣言”,先輩們用過的印章,甚至是家書都一一呈現在面前👨👨👧。而高科技的投影以及電子屏也為這古樸的老式石庫門增加了一抹亮點。在這濃濃的歷史氛圍中,學員們受到了在其他地方無法感受到的熏陶。這親身參觀所獲的感悟是在書本上無法獲得的👮🏻♂️。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這裏“平民女校”展廳重現我黨第一個培養婦女幹部的學校風貌,並通過女校教師👅🏇🏻、學員的實物🩳、照片,相關報道和回憶錄,重現革命女性追求真理的歷程。這都標誌著黨的事業終究會不斷開創新的天地。追昔撫今👨🏻🦯➡️,通過這一次參觀激勵了學員們繼承革命傳統、為中華民族的復興盡一份自己的綿薄之力🤶🏻。

第二小組、第四小組和第五小組不約而同地選擇了龍華烈士陵園作為社會實踐活動的目的地💁🏼♀️。龍華烈士陵園位於龍華寺西側。這裏原為國民黨淞滬警備司令部舊址和龍華革命烈士就義地,1949年後🤘🏼,作為革命烈士紀念地予以保護✮,20世紀90年代初與上海烈士陵園合並建設,素有“上海雨花臺”之稱。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現今的國泰民安是由昔日多少英雄的血肉築成🤕。龍華烈士陵園,讓學員們更加深切的體會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有多來之不易。紅色基地😽🥉,讓我們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仿佛置身於當年的熱血場景,陵園內的各個角落都透露出了滿滿的愛國情懷,情不自禁地沉浸在那種情懷中。這一點可以從龍華地鐵站的設計看出,大理石面的瓷磚墻頭獨特的版面雕花設計,無一不透露出一種復古的氣息👩🏿🎨。同樣地🧆🫸,陵園設計也重現了當年的一種風格,由內而外地透露出一種對中國共產黨的先鋒隊的尊敬和敬仰。學員們在優美的景觀中安靜前行,走到了一塊石碑面前,上面刻著由鄧小平同誌題寫的“丹心碧血為人民”大字👩🏿🎨。一座巍峨的建築安立在石碑之後。建築的輪廓與周圍柔和的環境有些極大的反差👐🏿,棱角分明沒有絲毫黏膩模糊不清⇢。石柱上雕刻的字讓人肅然起敬——龍華烈士紀念館。走進龍華烈士紀念館,館內的氣氛很快的將學員們融入進那段紅色的記憶中去……伴隨著英雄戰歌,看著往日舊片,那一幕幕撕心裂肺的畫面,讓他們一個個面色凝重🥇。跟隨著講解員,慢慢深入🌈,從中國工人階級的發祥地再到最初的共產黨宣言逐步走進了那段艱難的歲月。堅信黑暗終將過去,勝利屬於人民的羅亦農同誌也讓學員們體會到中國共產黨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從地裏生出來的🧑🏻🦽🤽🏽♀️,更不是從海外飛來的,而是在長期不斷的革命鬥爭中,從困苦艱難的革命鬥爭中生長出來的,強大起來的。在這個神聖又讓人感到敬畏的地方🚅,學員們無不懷著敬佩的心情與莊重的態度進行緬懷。這兒的每一寸土地,埋葬的是先鋒烈士們的骨灰,日月不摧的是勇於獻身的軍魂。墓碑是冰涼的,冬日也被寒風侵襲♝🧝♂️,但是血液在沸騰🫎,哪怕骨頭都已經感受到冷風的喧囂🧔🏻,依舊能感受到烈士們也曾與凜冽寒風為伴🙇🏼♀️,與微弱的陽光同攜共進,在一次一次地浴血奮戰中取得勝利。中華民族的每一位後裔欠你們一句謝謝,欠一個敬禮💥。勝利的光輝在照耀著我們,與時俱進從不停歇,如每一位共產黨員在內心牢記🧏♀️🛐,用行為體現“為人民服務”🤦🏽♂️,也將是學員們唯一的最高的宗旨。

第三小組參觀了中共上海地下組織鬥爭史陳列館,也是劉長勝劉偉人的故居🚍。在愚園路81號,沒走到門口就同學們就已經被濃郁的老上海氣息吸引🙌。這裏是1946年至1949年劉長勝同誌任中共中央上海局副書記時的居住地♿,也是中共中央上海局的秘密機關之一。房子是一幢沿街的磚木結構的三層樓房。2004年5月27日,中共上海地下組織鬥爭史陳列館正式對社會開放。館內底樓主要為30、40年代三個上海地下黨秘密聯絡點的場景介紹💂🏽♀️☯️;二樓、三樓主要為“中共上海地方組織成立”🏌🏽、“前赴後繼💕、不屈不撓的鬥爭”🏐、“開展抗日救亡運動”、“爭取和平民主🧋、反對內戰”💆♂️、“裏應外合解放上海”五大內容陳列展示,它通過油畫😝、雕塑、遺物、實物陳列🏇,場景展示,情景模擬,影視合成等一系列表現手法🫔,介紹了上海地下工作者可歌可泣的業績🤔,展示了中共上海地下組織發展、鬥爭的歷程,重點宣揚了愛國🕺🏿,愛黨,為國👳🏿♀️,為黨的精神。劉長勝同誌的珍貴遺物給中共上海地下組織鬥爭史陳列館增添了含金量。逼真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76號魔窟水牢”微型場景🤷🏿,在聲✂️、光的作用中一下子把人帶入了白色恐怖之中🧑🏼🦲。烈士的遺言、遺物生動再現了中共上海黨組織前赴後繼、不屈不撓的精神。榮泰煙號、豐記米號等看似不驚人的地下黨機關秘密聯絡點,激發遊客深入探求我黨革命成功的奧秘。館內還有一些歷史資料的問題回答,答對有獎的遊戲🫷🏿🌉,憑借豐富的史料👵🏼、精心的設計,使得劉長勝故居在上海有著獨一無二的參觀價值。對學員們來說,紅色之旅不是一般意義的特色旅遊。一座座歷史遺址不僅有其獨特的思想教育作用,而且它所代表的人文精神🏂🏼,它的文化色彩🦶🏿、歷史風貌,以及精神體現,都會產生永久的魅力,給各位學員留下了一筆可貴的精神財富。作為革命的後繼者,更要珍惜今天的幸福,凝心聚力,奮發圖強➙☝🏽,把紅色的革命傳統帶回來,代代相傳,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全面復興的永久動力🤹。

第六組同學參觀了中共一大會址。1921年的7月23日,在這個其貌不揚的小樓中🪿,中國共產黨誕生了🚶🏻♀️➡️。當時👩🏼🎨,全國只有53名共產黨員,議會代表只有15人📙。但隨著歷史變遷👨🚀,如今中國共產黨員人數已經有近九千萬🕵🏻。驚訝於這不可思議的發展史🥧,學員們懷著感慨走進了中共一大會址。中共一大會址的一樓大多是對遊客的一些服務設施,設有門廳👩👦👨🏿🍼、多功能報告廳💚、書店等。一行人在一樓黨旗前合影留念後便前往了二樓。二樓為《中國共產黨創建歷史文物陳列》展覽廳🧑🏼🍼。基本展品有中共一大會議室舊址陳列和中國共產黨創建歷史文物陳列。中國共產黨創建歷史文物陳列由三部分內容組成:中國黨成立的歷史背景、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的活動、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的全過程。會址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一大會址的蠟像雕。參加議會的15位代表圍桌而坐,熱烈討論的場景深深地印在了我們腦中🦚,毛主席當年身著長衫,樹立中央,神情莊重,雙眼炯炯有神直視前方,露出奪人的英氣💋🙏🏻。時光易轉,先烈們已經遠去🚶🏻➡️,回首往昔,學員們躊躇滿誌。參觀中共一大會址使學員們更加堅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信念,在今後的學習和生活中,更加嚴格要求自己👇🏻,為社會主義事業獻出一份力量。
這次的參觀學習🐢,值得學員們學習的方面有很多,通過互動的方式進一步的了解革命鬥爭⚧,通過觀看影片的方式了解那時候的艱辛歷程。學員們還在紀念館內的許願樹留下了自己對未來的美好願望。民航學子,不僅要為實現民航強國這一目標勤勉學習🙋🏼♀️,在迎來新時代、新征程的道路上,更需要需銘記歷史,砥礪前行!
文:航空乘務系汪慧 1621108班 楊文玉
圖🥁:航空乘務系 各班級學生